于理
(资料图片)
本文有剧透
将近六年的时间,王宝强将主要精力都投入到新片《八角笼中》的编、导和演当中。《八角笼中》也是王宝强继12年前备受好评的《Hello!树先生》重回现实题材。再加上电影根据格斗孤儿事件改编,片方也颇有信心地在公映前展开多轮点映,电影获得很高的关注度。
《八角笼中》海报
主人公向腾辉(王宝强 饰)曾是格斗冠军,却一度入狱,出狱后向腾辉放下格斗,成为沙场老板。阴差阳错之下,向腾辉“绑来”一群无人照料的大山里的孩子,组成格斗俱乐部,本意是“演戏”,却假戏真做,对孩子们生出恻隐之心的他,继续带着孩子们进行格斗训练,希望能够凭借格斗打出一条生路。
向腾辉(王宝强 饰)
就这么十余年过去了,格斗少年们渐渐看到未来的曙光,来俱乐部的孩子也越来越多,可就在这时,少年们往日的格斗视频在网络上疯传,向腾辉被认为是利用孤儿格斗进行牟利,承受千夫所指,格斗俱乐部被迫解散……只是,“被拯救”的孩子们,真的拥有更好的出路了吗?
显然,“八角笼中”指涉的并不仅仅是格斗专用的比赛擂台,它也指涉困住孩子们的现实处境。这群大山里的孩子,来自极其贫穷的地方,他们大多没有父母,家里一无所有,吃饱穿暖都成问题,更不用谈接受教育了。无人管教的他们成为“小流氓”,以抢劫为生。
大山里无人关心的孩子
有人练体育是兴趣,但对于很多穷孩子来说,这是唯一的出路。能够走上这条路,也需要运气。不知人间疾苦的人,不免从旁观者的视角轻飘飘地说:让孩子去练格斗,太残酷了吧。可对于这群连饭都吃不上、只能睡在野外的孩子来说,三餐能够吃饱,能够在软绵绵的被褥里睡觉,已经是莫大的幸福,练格斗的苦,比不上吃不饱的苦。
《棒!少年》中的马虎,在《八角笼中》饰演了戏份很重的格斗少年马虎。两部作品异曲同工:穷人家的孩子将体育作为一条出路。
而对于向腾辉而言,带孩子练格斗是一件吃力不讨好的事。成立了格斗俱乐部,有这么多孩子要张口吃饭,钱从哪里来?格斗曾给他带来痛苦的记忆,他有必要去“蹚浑水”吗?
电影必须得解决向腾辉的动机问题。在向腾辉一条线上,《八角笼中》的处理思路非常努力地向《我不是药神》靠近——普通人因帮助他人而获得一种“神性”。当然,效果如何是另一回事了。
向腾辉的动机有两点。一个是,他看到触目惊心的贫困,这触发了本性善良的他的巨大悲悯。他去往少年苏木的家,破落不堪的土屋里几乎什么都没有,苏木的姐姐患病躺在床上,她一开始以为是弟弟惹祸了、向腾辉是来要钱的,她的手几度微微地拉了下盖住下半身的被子……这样微妙的暗示折射了最深重的生活之苦,它将人困住了、物化了、吞噬了,人只能像牲畜一样最低限度地活着。向腾辉原本是想把少年送回来,但他最终决定帮助少年。
他人的贫穷刺痛了向腾辉
另一方面,格斗少年让向腾辉想到自身,他也曾经困在生活的八角笼中,好不容易凭借格斗打出一片天,却因为教练的“陷害”跌落生活的悬崖。向腾辉看似心死、不想再碰格斗,可他心中一直憋着一股气,他仍然渴望经由格斗重新站起来,经由格斗粉碎束缚底层人的所有不公,冲出这八角笼。所以,他训练这群格斗少年,既是对他们的拯救,也是一次自我拯救。
向腾辉的最初动机是有说服力的。可这个动机是否可以经受考验?《我不是药神》里,程勇并非从一开始就是“药神”,他从“人”到“神”有完整的人性转变过程。遗憾的是,《八角笼中》在向腾辉的人性转变上没有深挖,或者说,向腾辉的“神性”从一开始就确立了,然后就一马平川地行进。所以,电影未能解答观众的几个疑问,比如随着格斗学校的做大,来格斗学校的孩子越来越多,包吃包住包训练,孩子们的这些食宿费用均由向腾辉来承担,向腾辉的收入来源在哪,仅靠打比赛吗?一开始他只是招大山里的孩子,可如今很多功利性的家长慕名而来,向腾辉为什么想都没想到就照单全收?回想到现实中的案例,格斗学校备受质疑的是利用格斗少年“牟利”,向腾辉就没有私心吗?
在道德的暧昧地带,向腾辉有着怎样的人性搏斗,《八角笼中》并无触及。十年时间过去了,向腾辉就已经完成“神性”的成长,他就已经成为所有格斗少年“父亲”般的存在,他宽容、博爱、无私,为孩子们的教育问题奔走,不惜负债累累……人物是显得很完美了,但就人性的立体和深度而言,向腾辉就比不上《我不是药神》里的程勇。
向腾辉为什么可以为孩子们做出如此牺牲?电影的说服力还可以更充足一些。
《我不是药神》里,程勇的视角是主导性的,虽然电影中也有精彩的病人群像,但病人的诉求比较统一——有可以治病的药,可以活下去。而《八角笼中》里,向腾辉的格斗俱乐部能够运行下去,不仅需要有向腾辉的视角,也需要有格斗少年们的视角,即,为什么他们愿意追随向腾辉?为什么哪怕向腾辉可能是“骗”他们,他们也甘愿“被骗”?尤其是,贫穷是有重力的,它有时就像是沼泽,让人彻底失去摆脱贫穷的动力,甘愿一直沉沦下去,格斗少年就没有这样的困扰吗,如果有,向腾辉又是如何拯救他们的?
电影对格斗少年的群像刻画,同样流于简单,他们与向腾辉几乎就不存在冲突——除了格斗俱乐部不得不解散时。而由于向腾辉已具备“神性”,格斗少年们也没有被贫穷的重力拖住的烦恼,俱乐部解散的原因不得不全部归咎于外力,比如媒体和网友不分是非黑白的“圣母病”,比如他人的落井下石等等,多少也都脸谱化了。
不过,这些不足的存在,并不意味着《八角笼中》不值得看了。这部电影的特殊之处在于它涉及格斗,也具备体育类型片的一些元素,所以也有很多观众将它与《摔跤吧!爸爸》联系起来。但《八角笼中》又不是那种传统的励志型体育电影,它不是按照“小人物困顿-打击后崛起-战胜强大对手-实现最终逆袭”这样一个模板推进,电影中没有太多的训练和比赛场景,没有太多的激情和燃,也没有那种所谓的“逆袭”。
相反,作为体育片的《八角笼中》是反类型的,因为“不燃”。电影“燃”的元素不足,并非创作者力有不逮,而是格斗少年们的最大对手,从来都是贫困,是几乎固化的阶层,无从燃起。
电影曾出现了格斗少年打水漂的情节,并在之后以成年马虎(陈永胜 饰)的一段台词予以呼应。“你玩过打水漂吗?不管石头漂多远,最后都会沉入水里,这就是我的命。”
换句话说,格斗是这群少年唯一的出路,可走出贫困阻碍重重,这条出路随时有可能被堵上,阶层跨越混杂了太多的血泪,仍可能一败涂地。比如俱乐部被关,孩子们又被送回大山。可就算俱乐部被关,向腾辉也给成年苏木(史彭元 饰)和马虎安排了其他俱乐部,向腾辉没有想到的是,他们竟然仍在重蹈昔日自己的覆辙:苏木因拒绝吃药被其他俱乐部成员踩断腿,职业生涯差点彻底毁了;马虎“重操旧业”,最后因抢劫被捕入狱。
苏木和马虎一度又被现实打回原形
这是令向腾辉心碎、也是令观众心碎的一刻——当向腾辉重新找上马虎时,却发现马虎又像儿时那样在抢劫……在向腾辉震惊、遗憾、痛心的目光中,马虎流下泪水并说出这句宿命般的话。难道底层孩子的命运只能堕落?难道格斗少年们十年的血汗付出,最终还是回到原点?
电影什么都没说,但它又质问了一切。这是《八角笼中》最宝贵的底层视角。它没有鸡汤式的热血,没有廉价的拯救,只有对底层困境真正的平视。在这一点上,《八角笼中》虽是体育片,它反而跟《我不是药神》一样,直抵现实困境。
电影最后一场格斗戏,肆意飞扬的暴力美学,苏木的绝地反杀,是要给观众一个情绪出口。但很多观众仍然觉得“憋屈”,他们或许会认为是导演拍得“平”了。但其实,“憋屈”才是现实的结局。因为苏木得以参加比赛的前提,是向腾辉在媒体面前又一次“黑化”,底层小人物一再自我牺牲才能换来徒弟的一张入场券,他也不能到八角笼边给徒弟助威,而是在苏木赢了之后,点燃一支烟,从过道默默离开;苏木赢了,一个格斗少年终于冲出八角笼,仍有许多少年被贫穷的八角笼困住,被现实的八角笼困住,就像俱乐部关了,马虎入狱了……
电影有胜利,却“不燃”
电影就此戛然而止,然后是字幕给出的光明结局。一切尽在不言中,一切也不能说得太透。底层没有爽文叙事,看似赢了,仍然有太多人输了。电影以反类型、反高潮的叙事,损失了商业性的情绪宣泄,确保了它真正的现实主义品格,也彰显了从底层走出的王宝强深刻的人文关怀。在这一点上,《八角笼中》值得一份尊敬。
既然“生如野草”,那么“不屈不挠”是唯一的选择。哪怕冲出八角笼那么难,哪怕石子终究要落下,但走出一个是一个,赢一次是一次。哪怕电影仍有不少不完美的地方,但我仍然乐见它去赢一次。
本期编辑 邢潭
关键词: